天柱山镇简介
【概况】
天柱山镇于1992年3月撤区并乡时设立,由原白水乡和野寨乡的4个村合并而成,是安徽省中心建制镇,先后被授予“***生态乡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安徽省“**旅游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安徽省“文明创建先进村镇”、安徽省“五个好乡镇党委标兵”等称号。位于东经116°29'-116°49',北纬30°40'-30°67',地处潜山县城西北部,东与梅城镇接壤,南连痘姆乡,西邻水吼镇,北接龙潭乡。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镇政府驻地林庄村,距县城7千米;东香高速出入口、105国道、天柱山景区公路相互贯通。人口面积:镇域总面积7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92.38人,下辖天寺、茶庄、风景、林庄、白水、河西6个行政村,51个村民组。总人口13659人,其中男性7073人,女性6586人,以汉族为主,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苗族、畲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9人。2015年人口出生率8.36‰,死亡率5.35‰,人口自然增长率3.01‰。气候:属北亚热带型季风气候,其特点四季分明,春秋气候温和,夏季炎热,冬季干燥较寒冷。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平均气温16.2℃。地形地貌:镇区以山地为主,地势由北向南梯次下降,北部是海拔1489.8米的天柱主峰,中部是万亩竹海,南部有潜河过境,水量充沛,水流湍急。
2015年,天柱山镇完成财税收入1680万元,其中国税完成280万元,地税完成1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00元,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农村商业银行存款余额10331万元,贷款余额7030万元,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38%和6.19%,实现招商引资1.2亿元。2015年,天柱山镇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00万元;各类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35家,其中获批省五星级农家乐3家,四星级农家乐7家,三星级农家乐3家,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户均年纯收入近5万元。新增蔬菜大棚20亩,达300亩,放养土鸡户10户、土黑猪养殖户3户,出栏土鸡25000只、生猪8000头。新增有机稻基地60亩,总面积达165亩。新增花卉苗木种植面积50亩,建成花卉盆景市场4000平方米。共组建各类合作社和协会12家。
至2015年底,共计投入资金千万元,对野寨集镇区实施亮化、绿化、硬化、美化,建设1800米滨河长廊,铺筑污水管网2公里,完成日供水1万吨水厂改扩建工程,建立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建成潜水湾、皖镇颐园小区,新增住宅面积15万平米。共建成美丽乡村点8个,完成370户危房改造,改善了近3000人的居住生活环境。白水精品村庄基本建成,茶庄半山度假小镇初具雏形。配备完善村级卫生室6个;新建4个村为民服务室;实施民生工程42件,修建村组硬化道路45公里;解决8200人安全饮用水问题;整修当家塘60口,加固堤坝4600米,改善2000多亩农田灌溉条件。
文化教育:义务教育硬件设施建设走在全县前列,教育水平保持持续上升势头,小学素质教育在全县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宽带网络实现镇域百姓全覆盖,全民健身活动深入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极大丰富。人口计生:2015年度共出生114人,政策符合率为92.98%,数量政策符合率为95.50%,人口出生率为8.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1‰。民生工程:2015年,该镇共发放各类涉农资金882.6万元,各项惠农资金发放率达100%;硬化道路11公里,实施“一事一议”项目6个,改造危房170户。社会保障:2015年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发放养老金185万余元;实施大病救助33人次,补助资金合计14.4万元;累计打卡发放救灾、救济资金(含五保、低保资金)146万余元;2015年共197人享受了民政优抚,总优抚资金近52万元。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镇域内峰、崖、洞、壑、湖、瀑、泉、溪浑然天成,景观雄、奇、险、幽、秀集于一身。天柱山阳面之水交汇泄落,形成天柱大峡谷、九井瀑布、黑虎飞泉等水景;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构成天然漂流场所。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都在镇域内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天柱福元民宿休闲区、蓝莓观光园、乡村大世界、梅花苑等特色乡村旅游景区助推了的发展。
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珍贵。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汇集自唐代至现代历代名人题刻近300幅,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祖寺是享誉海内外的佛教禅宗祖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安放三祖舍利的觉寂塔、马祖道一的道场佛光寺、抗原英雄刘源的题刻被列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省级示范中学野寨中学校园内纪念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的忠烈祠、浩然亭保存完好,野寨中学创始人、国民党元老范苑声博物馆珍藏着蒋介石、蒋经国、连战等众多国民党元老的书法真迹和文物,为国内所罕见。天柱寺、及第庵等佛教场所,吴塘堰、陆公堤等水利工程,铁笛龛、无量寿塔和古民居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独特。潜河通江达海,是历史上长江通航、沟通大别山区的重要黄金水道,汉武帝就是沿此水道“登临潜之天柱号南岳”,当年的祭岳台至今遗迹尚存。天柱山被道家列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历史上白鹤宫、天祚宫都是受到皇封的**道观,佛道争山、野人寨等大量传说故事家喻户晓。“潜阳十景”中的五景位于镇域内。帝王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时刻文化、战争文化、水利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历史久远,底蕴深厚。
旅游商品资源有特色。天柱山具有丰富珍贵的中药材资源,天柱石耳、天柱绿茶久负盛名。红萝卜丝、野葫芦籽、糯米封缸酒以及各种腌制咸菜都是传统小吃,旅游商品有根雕、木雕和竹编、藤编工艺品,各种山珍野菜和兰草等花卉。
【旅游发展】
为提升旅游重镇形象,实现"旅游大镇"向"旅游强镇"的转型升级,天柱山镇适时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依托天柱山主景区的优势,抓住天柱山入口服务区换乘中心等一批牵动旅游业发展大项目落户的机会,广泛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2015年天柱山镇设立旅游发展办公室,为旅游经济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建设乡村旅游聚集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坚持乡村旅游与徽文化相结合,与文明创建相结合,推动乡村旅游向深层次、多领域发展。通过风情小镇及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抓好旅游沿线建筑物的"穿衣戴帽"及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大力推行以白墙灰瓦为主色调的徽派建筑风格,逐步形成了整体建筑风格、布局、功能与主景区青山绿水相协调的村落建筑群。
为顺应乡村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发展新趋势,天柱山镇提出“走市场化、专业化道路,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思路,及时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大力招引有实力的客商采取“公司+科研院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流转农户土地,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截至2015年,全镇流转土地2500亩,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8家、观光休闲农业企业6家。天柱福元乡村民宿度假区、天柱山蓝莓基地和天柱山瓜蒌观光园项目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天柱福元乡村民宿度假村项目,通过引导并扶持村民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和大王山休闲农业合作社,帮助农户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家庭旅馆,将荒废闲置的山田地打造成果山、花园基地,让村民从直接参与旅游开发中受益;蓝莓基地一期生态农业观光园流转土地100多亩,日均用工8个,土地流转农户户均可增收2000元,劳动力务工人均可增收7000余元;瓜蒌观光园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将支付劳务工资200万元、土地流转租金27万元,带动户均增收1500元。这些农旅融合项目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流出土地农户、经营业主以及到项目区务工农民的“多赢”局面。由于显著的带动作用和富民效应,瓜蒌观光园和乡村民宿度假村项目被选为2015年全国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现场会的观摩点。